1.维修(Repair)
维修是使产品恢复到其原有的功能。经过修理后,产品被送回给原用户。比方说,我家里的电脑声卡驱动出现了故障,没声音了,专业维修人员帮助我恢复了功能,又可以继续使用了。
2.翻新(Refurbishment)
翻新使产品的性能或功能得到恢复,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产品。翻新比维修更全面,它包括检修、升级和审美修饰。翻新后,产品可以返回给原用户或新用户。
常见的翻新是旧居重新刷漆。上海的一些老城区小区年代久远,被戏称为“老破小”,小区进行外墙粉刷,地面道路拓宽,重新铺上柏油路面等,给居民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此类工程被称为“美丽家园”项目,也就是对旧小区改造翻新。
3.再制造Remanufacturing
一般发生在制造业内,产品被恢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和性能,或者是更好的情况。在再制造过程中,产品或“核心”被拆解、检查、清洁、修理、重新组装,必要时使用新部件,通过测试后再次进行销售。
老爷车的车体或发动机都严重生锈,无法行驶。通过再制造活动,更换了核心零部件和内外饰件,让老爷车“浴火重生”。
再制造是通过重建、大修和翻新等方式,将产品恢复到初始工作状态,并确保它接近于全新的状态,并且可以正常地运行。再制造不一定要替换所有的子系统,可以保留仍然可以正常工作的部件。
1. 信息价值:制造商可以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并改进后续产品。
当再制造时,产品又回到了制造商的手中,就有机会了解到产品设计中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制造商过度设计了系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优化设计可以节省更多的原材料和资金。当我们有了再制造的闭环系统,就可以通过研究现有的产品,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
2. 采购价值:节省了材料和制造成本。
制造商可以使用再制造的零部件进行服务和维修,而不是使用更昂贵的新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消耗会增加生产成本,使用回收的材料有助于抵消部分材料成本。
3. 环境价值:制造商控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回收产品可以确保它们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并帮助公司实现更多的价值。许多时候公司要为产品提供备件,例如汽车的各种维修配件。
当某款车型停产后,原厂零部件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就会大幅减少。使用再制造的部件进行服务和维修要比制造全新的部件便宜得多。
4. 客户价值:客户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新产品。
对于客户来说,再制造的产品成本比全新的要低很多,但是在功能上相差无几,这给客户提供了另一个选择项,特别适合追求产品性价比的客户群体。
再制造有几个好处。首先公司可以保留对产品和材料的控制,其次可以节约成本,免受原料价格上涨的冲击,再次可以缓解稀缺性材料供应的难题。再制造是企业潜在的机会。从本质上讲,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1.商业模式
已经不少成熟的商业模式,例如打印机服务商提供的是墨盒、硒鼓租赁和回收业务。生命周期较长的产品很适合再制造,例如工程机械车辆和部分型号的汽车,属于缓慢的消费品,发动机和变速箱可以进行再制造。
再举个例子,造船厂不仅建造和维修船舶,而且还可以对船舶进行再制造。船厂提供以旧换新的业务,旧的船只在被回收后完全拆开,把好的部分和功能较差的部件分开,然后重新制造这些部分部件,例如发动机。
除了让船修复如新外,船厂还把客户的产品改进意见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再制造的船舶就比新的更好,并能很快地再销售出去。拆除的部件会被重新使用、翻新和再制造,如果不能使用了,最后作为废品回收,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减少浪费。
2.设计策略
哪些设计策略可以支持再制造?再制造的设计可以帮助扩大循环经济的适用场景。
第一个策略是简单化设计,这是指标准化的部件和模块化的设计。产品越容易被拆开,就越容易被再制造。设计和材料选择是第二个要素,应该选择耐用的材料。同时,零件容易被替换或固定。第三,思考技术整合和逆向物流的问题。
企业可以使用经济激励措施来促进产品的回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设计功能,还需要考虑一些“软性”的元素,例如品牌形象和营销。
由此可见,再制造的商业模式、设计和供应链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考虑,改变对再制造的认知,在日益艰难的大环境中,或许可以为企业开辟新的商机。
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01 阅读智能仓储企业“智世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2544 阅读这家老牌物流巨头被整合重组,四千多名员工将何去何从?
1956 阅读2024最值钱的物流上市企业是谁?哪些物流企业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15 阅读地缘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应链:转型、挑战与新秩序
1200 阅读物流供应链领域“吸金”不力,但能给投融资事件颁几个奖
1154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1008 阅读仿生学:蜂巢带给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990 阅读16连冠背后,日日顺助力智家工厂物流降本增效
1015 阅读中远海运回应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93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