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供应链,从下游到上游依次由顾客、销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构成,产品在这个链条上流动。
一般来说,产品越稳定、需求越稳定,从供应链全局角度越应该将库存放在顾客身边,以缩短响应时间、提升竞争力,例如:自来水公司、汽车主机厂的主要备件等。
反之,每单都需要定制化产品、需求波动大,库存就越需要放在制造商、甚至供应商处,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风险、成本,例如:航天飞机、定制的时装等。
通常意义上,有如下供应链运作模型,里面融入了我个人的总结,可能与一些教科书不一样,大家理解其精髓即可:
*MTF(make to forecast):按计划生产、补货,以需求预测为依据,设置一定的安全库存,将库存尽量放在离客户响应时间短的地方,这类策略适合产品稳定、需求量大并且稳定的产品;
*MTS(make to stock):用库存拉动生产、补货,在库存点设置某产品需保有的最低、最高库存,实际可用库存低于最低库存,即启动生产、补货,达到最高为止。这类策略适合那些产品稳定、但需求量小的产品;(注:大多将该策略与MTF视作一致,我为了凸显2者的不同,分开予以说明。)
*MTO(make to order):按客户订单生产、补货,原则上这类产品仓库不备库存,客户订单确定了才开始备货,这个类型适合产品或需求波动大,以及与客户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等情况,为了降低库存风险和成本,适当牺牲了响应时间;
*BTO(buy to order):客户确定订单后才开始备料,这个类型一般是因为某个特殊原材料是该客户专属,并且与客户没有达成备货协议。该类型从订单下达到订单交付周期长,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弱,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少见;
*ETO(engineer to order):按照客户的特定要求来设计,大多情况这类产品只生产一次、生产批量较小,设计工作和最终产品往往非常复杂。
采取何种供应链运作模型须根据产品、需求、竞争话语权等因素制定到每个成品,轻言哪种模式更优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是不是每种产品有了明确的运作模型,我们就没有办法优化了呢?
显然不是,我们供应链人需要有“鸡蛋中有骨头、石头中能榨油”的精神,与细节死磕,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法宝:“延迟策略”。
*首先,我们将造成供应链复杂度高的产品找出来,如无意外,大多是ETO、BTO、MTO的类型产品;
*其次,我们施展沟通这一更加偏向于艺术的一面,与设计、销售、财务等部门反复沟通,能转卖通用产品就转卖通用产品。如必须保留个性化产品,那么在产品的材料、生产工艺、包装等方面,尽可能模块化、将差异的部分延迟,最好在配送环节换个包装、标签就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玛氏中国|2025年度皇家宠物沈阳地区仓配一体服务遴选
2365 阅读罗戈研究院长潘永刚获聘成为中物联碳排放管理师职业能力等级认证项目专家
1004 阅读百世越南与胡志明工贸厅达成战略合作,助力越南商品加速出海
1039 阅读价格战致现金流枯竭?新能源行业反内卷打响
883 阅读连续2年上榜!本来生活入选2025中国独角兽企业
918 阅读京东服务+/大件安装全品类招商陕西省招商
875 阅读菜鸟推出适用于欧洲快递的自动分拣机,助力快递公司提效30%
891 阅读美国加收海运船50万—150万美元特别费用,海运成本要暴涨多少?
837 阅读中国电商巨头京东国家馆与物流服务在柬埔寨上线
739 阅读最快六小时送达!德邦快递刷新服装批发市场履约标准
73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