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
当前纺织服装供应链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需求不明确,是过程不透明,是进度不可控,是成本不可信,是质量不可靠,是资讯不发达,归结到一点就是信息互联网化水平太低,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相对孤立的,就像我们客观存在的每一个个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人的脑袋里面到底在想些什么?
纺织服装供应链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从棉花的种植与生产,化纤原料的提炼与精炼,材料研发,纺纱,织布,印染,后处理,运输,款式开发,裁剪,车缝,包装成成品乃至最后的销售与发货,送到客户手中等等各个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以及每一个经营这些环节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大家如果想要更为快捷地了解和清楚相互之间的状态和情况,我们就必须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时候我们费尽了千辛万苦而获得的信息和资讯竟然还有可能是虚假或者错误的,迷惑自己,贻误战机。
信息不共享,资讯不互联,导致我们在纺织服装供应链如此冗长而繁琐的产品供应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情况下大家都是在重复着“盲人摸象”的典故和笑话,然而这种现象却又比比皆是。
纺织服装领域最初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采用“期货”方式为产品供应做准备,这种方式甚至一直被沿用到现在,但是这样的产品供货方式最容易让我们的客户群体最终产生库存的压力;后来我们很多“聪明的”客户群体不断想办法把这种产生库存的压力转嫁到我们的各级供应商身上,要求供应商尽可能通过“现货”的方式来为自己进行产品供应的准备,理所当然这样也会为我们的各级供应商最终产生库存的压力。
软件现状
以致于库存的压力永远还是存在的,无论是压在客户群体身上?还是压在各级供应商的身上?然而库存往往会给我们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经营者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伤害,无数的客户群体或者各级供应商一年忙到头,马不停蹄忙个不停,最后赚到的往往却只是库存在仓库里面的那一堆乱七八糟,谁也说不清楚何时可以卖得出去的货品而已。
于是“快速反应”这四个字又被当前几乎所有的纺织服装行业人经常提及和重复,无论是客户群体,抑或是各级供应商,遇事必提快反,感觉似乎谁不主动提到这两个字眼的时候自个儿就会立马矮人三分一样。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种“换汤不换药”式的所谓转嫁与变通,并没有真正为我们这个行业和领域带来任何的好处和帮助,相反却更加将我们的很多事情处理的方式和方法逼到了近乎崩溃的边沿,虚伪的柔性供应链正在无情肆虐和泛滥,无休止地加班加点让每一个人都几乎疲于奔命;因为时间过于仓促而时间不够,慌慌忙忙赶工作业而根本没有时间慢工出细活,充斥坊间的只有一个个快速长成的畸形儿和怪胎;特殊的事情和快速的处理同时也往往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与规则,藏污纳垢,虚抬价格,每次因为同样的一个借口就可以遮蔽所有的违规行为和操作,等到最后时刻再来反思和回顾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的变革与创新只有可能来自于互联网。
然而我们当前整个纺织服装供应链领域的互联网化程度还极其低下,3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根本都不用电脑办公,他们还是继续着传统的纸质手写单据传递或者口口相传;5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的电脑只是被用来打打游戏,看看新闻,买买衣服和化妆品,做几个excel表格等;8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没有利用信息化软件系统来管理企业;而95%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所购买和使用的信息软件系统单个与单个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孤岛式的,不互通互联的;
融合
况且我们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从业人士根本就无法做到充分利用和操作那些纯碎由IT技术人员创建出来的那些界面复杂,流程繁琐,操作艰难,模式传统而与实际业务需求背道而驰的软件系统,相互的不理解与不认同,生搬硬套,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很多企业尽管花去了大量的投入和资金购买回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但几乎都是闲置地,或者勉强应付式的尴尬地存在着。
信息不互联与不共享,尽管现在很多稍有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都习惯于自建体系和系统,试图实现自己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与互联,更有甚者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还会做到除了自身内部企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与互通之外,他们还会通过建“中台”的方式将自己企业内部,企业与各级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与创新了,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孤立和封闭的信息空间之中。
然而全行业的互联网供应链云平台,那是一种更加全方位的,跨越时空的界限,超过了各个企业依旧还是信息孤岛方式存在的云中台模式。因为“中台”的概念,表示还是会以某某为中心的,只要有“中心”的存在,那就一定会有遥远的边缘,然而只有“云平台”,才是没有中心思想的平面,在一个绝对公平的平面上,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又与其它的中心互联与共享,息息相关而彼此依赖,彼此生存。
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形式出现的时候,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来创新和发展,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特有的专业和技术,才有可能真正为我们解决纺织服装供应链实际的困难与需求,提供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