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视角:
甘仲平(“昆船智能”总经理)
在物流装备行业(也被称为内部物流系统),很少关注大物流下的各种概念。在行业内使用的技术和开展的业务,一般均围绕设备、控制和动作等内容展开,大家都认真处理与自动化相关的业务,还真没有认真考虑过Physical Internet之类的概念,对内部物流行业产生的影响。
这些天,学习了各个领域专家的各种见解。如果将所谓内部物流,解析为是解决供应链体系中节点(仓库和转运中心)的建设和在工厂内部组织物料满足生产需要所完成的搬运和存储等活动两个部分,那么,Physical Internet这一概念,对于推动内部物流系统向智能化迈进,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首先,Physical Internet在宏观层面,对物料和信息网络进行了定义,是以全局的、开放的、互联互通为特征,来构建物流网络。在这张网中,生产和物流配送的节点——内部物流系统这一黑盒将被透视,其产品和技术的架构,必须满足PI链接的定义,才能以满足供应链数字化及智能化的要求,实现全域物联。
其次,Physical Internet提供了物料管理的全新视界。通常情况下,内部物流系统通过管理、调度和控制三个层级,由任务驱动自动化设备,完成物料的搬运、存储、分拣等业务,可以理解为是在信息驱动下的自动化系统,其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是设备,当下内部物流的数字化和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是设备。
在即将来到的PI时代,业务场景应该是由物料驱动的智能化系统,是在软件定义的流程中,物料处于与设备交互信息的智能系统之中。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是物料,是由物料携带的信息,驱动设备完成各项业务活动。可以用未来的智慧交通系统做对比:车是路上的物料,路是各种搬运设备构建的线路,车路协同或智能的移动搬运设备,通过智能算法对物料(车)进行自动调度,使不同的设备和系统开放地协同运作,完成对物料高效率柔性的管理。这样的系统,已经满足PI系统的特征,百度地图等已经在实践。
赞同“伍强科技”尹军琪尹总对“软件定义物流”概念的解释。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物流系统智能化,毕竟智能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最终需要解决物料在哪儿、什么时间去哪儿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积极实践Physical Internet在内部物流系统的落地。
马荣(“立标机器人”COO)
新概念能带给人思考、跟进、启发,甚至一定的知名度,不过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根本还在于它能提供什么功能,解决什么问题。
Physical Internet的核心,是一套基于开放式物流网络互联互通模型的标准体系,类似互联网的TCP/IP协议,使得不同节点、渠道的“物”,都能够不那么费力地从A点到达B点,如果AB两地的“物”是标准的,即产出时间跟需求时间一致、质量水平差不多、价格也基本一致,则物可能不需要位移,直接用B点的物替换(不讨论当下有些APP收集的与“物”有关的数据价值)。可见“物”的标准化是PI的基础。
我现在所在团队对物流的理解,跟PI的内涵不谋而合。我们认为,物流的核心是三件事:物的路由、物的存储和物的传输。“物”通过包装和二维码,实现硬件标准化和软件数据打包,在仓库内高效存储、在物流节点实现路由、经由传输工具达到各终端,而柔性贯穿始终,区别于传统串联式智能仓储。
以此为理论起点,我们研发和销售模块化、标准化的存储工具、路由设备及相应方案,形成与已有设备之间的沟通普通话。
尽管业内已有多年发展和探索,而且因为信息技术、运算能力等领域的快速迭代,给PI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个人感觉:PI的广泛推行,仍有其天然障碍。一是作为生产配套,足够的效率是对PI的必然要求,但在很多场景下,开放式、并联式的互通网络,效率会成为高效生产的瓶颈;二是标准化模块化并不容易,“物”的场景纷繁复杂,一物一场景、一行一区别,要在如此复杂的场景中抽象出一些环节进行标准化还有可能,但很难有设备适用全部场景,因而PI也难全面落地,正所谓“无标准,不PI”。
杨心怀(“浩创科技”董事长)
Internet互联网,只是解决了与人相关的信息传送和交互的问题。解决不了把人从A地直接传输到B地的问题,那还得靠运输工具实现。
以IoT物联网为基石,以容器为载体的Physical Internet(PI),其实是个巨大的标准化和利益分配再造过程。
IoT和容器标准化,提出来十分容易,执行起来相当困难,特别在是中国(如果是民营推动,很难;如果是计划推动,很容易,但后遗症无穷)。
“实物互联网”(Physical Internet,PI),不同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没有IoT做基础,PI就没有了信息(数据)支撑。PI=IoT+标准化容器+标准化仓储+多元化运输。没有IoT就没有PI。
包裹、容器和运输工具自身,并没有人类的感知觉和主动信息输出能力,也没有思维。离开IoT这个基石,物品无法自主移动到需要去的地方。
冯雷(“维天运通”(“路歌”)董事长)
第一次看到Physical Internet这个概念,说两句直觉感受,很可能不正确。
不管PI如何翻译,其构划思路是以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来类比的,仅这一点来说,逻辑是错的:
一,互联网的发展之初,完全是在社会经济利益之外的;军方,大学,科研是第一批用户,后面才逐步扩展到经济领域:信息门户、2C、2B等等。目前仍然处在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二,物流是完全经济利益驱动的体系,互联网只能逐渐渗透、融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革命性地颠覆重塑。因此PI的结局,大概率是“然并卵”。
实干兴邦吧。
樊永生(“高诚智能”总经理)
我们公司进入“物联网”领域已经有20多年,对物流行业并不熟悉。物流的联网(PI)与物体的联网(IoT),都可以叫做“物联网”,但含意并不一样。
有些东西,不同行业却是相通的。有一点就可以肯定:新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物流产能和效率的提升,极为重要,这相当于工厂的技术改造。既是需求和产能在网络(无论是Internet,还是Physical Internet)上的高效配置,实际上也是网络上信息化平台的应用。
我们以前推广的“物网联”(Internet of Things,IoT),首先是要让每个设备都拥有一个脑袋(芯片),可以直接挂在网上(作为网上的一个节点)参与互动,以实现智能化(智慧化)。我想PI的第一步,应该也是一样。
徐永刚(“麦得邻信息科技”创始人兼CEO)
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技术,让万物实现了互联,这个“万物“更多的是物体、实物,由此产生了IoT(物联网)。IoT解决的是物体之间信息的传递,通过信息传递与算法,让每个物流变的更智能、更有价值。
但随着传统企业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化普及,IoT中的万物,除了“实物”外,更是把具有思想的”企业“和“人”参与了连接。在未来数字经济体占主导的情况下,IoT会发生更大、更广的“质变”,产生一种新形式,这可能就是PI。
所以我个人觉得,Physical Internet(PI)是在数字经济体下,IoT的一种进化,或者说就是IoT的一种质变。再过几年,可能我们不再过多的讨论IoT,而是PI,就像现在我们不再过多的谈“互联网”,而是“数字化”。
就拿我所从事的快消品行业举例,经销商内部通过数字化,完成了商品、车辆、仓库、门店、人员的连接,通过这些物和人的连接,完成对商品的高效率低成本流转。多个数字化企业实现连接,就形成一个数字化联盟体。
未来,可能会出现很多个联盟体(商贸联盟体/物流联盟体/零售联盟体/区域联盟体等等),但联盟体与联盟体之间,还会形成链接,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一种标准协议去交互,通过制定标准协议,来形成更多、更广、更深的链接。相信未来在快消界,会形成一种超级高效的商品流通形式,这种变化,可能就是PI其中一种形式的应用。
资本视角:
杨兆国(“红杉资本”投资合伙人)
我在充电桩这个场景,隐约看到了Physical Internet影子。
一个完整的给智能电车充电的物理网路,既包含了固定的充电桩系统,又包含了无人智能充电小车,以应对冗余充电需求和脉冲型的充电。这里面,既包含物理底层(半导体、功率模块、线控滑板底盘、下一代储能电池等等),又包含界面软件、无人驾驶系统,甚至是数字人民币的支付体系,以及无线充电体系、整体SAAS云化的管理等等,还包含了发电端的国家电网系统,或者分布式的风光储的绿能电力,更少不了地产、物业、公共设施的管理、场景的进出,以及2B和2C端的商业模式,是能源系统和移动交通工具之间的能源转化图景。
PI物流网络,是更为复杂的概念集合,是物联网和无人驾驶时代的物流场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品种还在孕育之中,还在等待技术和时间的下一个风云际会。我的感觉,是已经走到了这个“大观园”的门口,门口隐约写着两个字母“PI”,至于里面到底是什么场景,还需要等时代先锋们推开这扇大门……
王孝华(“优联资本”董事长/“阿里巴巴集团”前副总裁/“DHL物流”前中国区总裁)
很早就听到过Physical Internet这个概念,这些年一直没能落地。虽然近期大家又在热议,但本人依然不太看好。
Internet和Phsycal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事情,它们有着各自的定义和存在价值。Physical一直都在,Internet是近二三十年的产物,如果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去创造一个所谓新的说法、技术或模式,去改造传统物流,甚至去颠覆传统商业逻辑,这需要从这件事的本质上去思考。
所谓的“PI”到底是什么?用来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传统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物流的本质又是什么?物流究竟为谁服务?物流行业的痛点在哪里?如何解决?只有跳出PI的技术性或概念性讨论,回到现实的物理世界,讨论物流所处的真实商业环境,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估物流瓶颈与解决之道。
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从最开始的以谷歌/雅虎为代表的信息平台,到以亚马逊/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再到脸书/腾讯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直到以抖音为代表的内容平台,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也更加智能化。但互联网平台的纯“去中心化”却很难,这些平台都需要建立一套强规则,来保障平台的运营,最后还是又要回到了中心化管理。既使后来的区块链、元宇宙,一直在主打“去中心化”,但真正在现实商业社会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很少。
物理世界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商业社会的核心特点,包括多元、竞合、市场化、定价权等。物流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制造业、服务业和百姓生活,包含了仓储、运输(海陆空铁)、快递、快运、配送、包装、装卸、托盘、报关、报验、订舱、代理等诸多环节和不同模式。全球至少有上百家行业巨头和百万级以上的中小企业,每天在服务于这些领域和节点。这里面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和未来提升机会。
PI的概念,不是“物流+互联网”这么简单,仅仅是托盘的标准化,都已经做了几十年,依然面临挑战。想象一下,线下这么多物流公司的标准/系统/规则/定价/服务等整合的代价和难度!让这个系统像互联网一样运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需要思考地是:为什么一定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
传统制造业关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料流的三者协同。电商也讲究商流、金流和物流的三位一体。在传统商业领域,物流服务于商流,既然客户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作为物流服务方,就应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客户不一定都要标准化的服务,但都希望高性价比的服务。否则,中国邮政当年就可以一统电商江湖,就不会有顺丰、通达系的后来了。既使是快递做得再好,也主要服务于小件标品,对于更多品类货物的物流,尤其B类企业供应链,更多需要竞争化的市场机制,选择更适合的服务商,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PI的理念,很难满足商业社会所有的需求。如果只是为标准化而标准化,或者只能解决部分领域部分客户的问题,这张PI大网就没有实际意义。
互联网说到底,只是阶段性创新的技术工具,通过线上网络,解决了人们在物理世界的传统需求,包括搜索/购物/娱乐/社交/出行/餐饮/学习等等。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革命,也确实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企业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业链资源整合等等,带来了更大的机会。
数字化时代的大物流趋势是什么?是出现类似PI这样的大网一统天下,还是持续得行业整合,最后沉淀菜鸟/京东/顺丰/通达等几张大网?众多中小物流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无论大而全或小而美,都应该有它的价值。只要商业社会的基础架构和商业本质不变,相对应的社会物流体系的逻辑架构,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短期内看,Physical Internet很难落地;长期来看,Physical Internet也很难解决中国物流市场的问题。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范惠众(“彬复资本”合伙人)
自打有商品交换开始,便有了有序的以人的意志组织起来的物品流通,这种以人的意志组织起来的有序的物品流通,就是今天大家说的“物流”。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类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人类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物流”规模也伴随着这个过程,迅速膨胀,复杂度也与日俱增。从城邦内部集市上的以货易货,到跨越“城邦”的茶马古道,再到今天全球立体的物流网支撑的大规模、高复杂度、高效率的物流,再到今天人们憧憬的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毫无疑问,物流产业发展史构成了人类发展历史浩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顾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不难发现: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拉力和一个很重要的推力——
拉力是什么?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需求不断扩张,需求的丰富度也不断复杂化,使得人们需要更丰富的物质供应(就像今天,中国人一段时间后也总想换换口味,煎个牛排、吃个披萨、喝口红酒……),这种需求拉动着人们想方设法,要让全球的物品高效流通起来;
推力是什么?那就是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当人们发现以物易物效率太低的时候,物品流通领域里的一个辅助物品流通的等价物,就被创造了出来,后来便发展成了货币,甚至漂亮国货币可以充当国际货币近百年,因为人们太需要一个共识的资金流底层,作为物流层高效运转的基础和支撑了;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是蒸汽机的发明,因为有了蒸汽机,能源供应方式得到很大改进,运输效率极大提高,大型货轮/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运输机,共同支撑起了今天人类的这张复杂而高效的物流网络。
展望未来,既然物流是“以人的意志组织起来的有序的物品流通”,那么人的意志就需要被记录/被表达/被传递。首先,“人的意志”这一信息,如何在物流行业里,得到更加高效的表达和传递,将会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第二个关键词是“有序”,想要有序,就得把大规模、高复杂度的物品流通,更好地组织起来,物流高效有序组织起来的基础,在于物品流通的信息,能够很好地被记录/被表达/被传递,这便是物流产业的“连网”需求:要把物流产业里,人的意志和物品流通的信息,高效地组织与衔接起来。也许,这就是Physical Internet想要实现地目标吧。
其实这个需求一直存在,差别在于今天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IT遇到了物流,IT就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推动作用。Physical Internet(“盛景嘉成”合伙人颜艳春颜总称之为“物流产业互联网”),其本质便是:在物流网络的底层,架设信息流网络,从而使得物流更加有序,更加高效。
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是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动力。人类在物流网络的底层,架设了“一般等价物(货币)”流层(资金流),从而极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人类通过蒸汽机革命,在物流网络的底层,架设了一张基础设施的网络,以支撑物品高效流通。今天及未来,人们正在物流网络的底层,架设一张高效的信息网络,给物流行业带来又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机遇。高效的信息网络,能让物品流通的信息组织,更加高效、有序和互联互通。
张大瑞(“雍时资本”合伙人/“韵达股份”独立董事)
我以前是一个物流业者,曾经的冷链老兵,2003-2007年,带领团队创办了第三方物流公司(3PL)“光明领鲜物流”。现在,我已是一个风险投资人,不具体干活了,讲话可以肆意些,谬误之处,新旧同行海涵,付之一笑就好。
我把Physical Internet(PI),比做“一种堪比欧拉定理的兔角式思维”。
高中数学里,有个“多面体欧拉定理”:在一凸多面体中,顶点数-棱边数+表面数=2,即V-E+F =2。它的意思是“简单多面体各维对象数,总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应用的形象比喻:就是人要是胖了,长得就会很像(多面体可以变换成球)。
用类似的思维也可以说:历经几十年发展的Internet,可以变换为Physical Internet(PI);
用类似的思维也可以说:元宇宙(Metavers)是历史的终结;
用类似的思维也可以说:发端于二战的“物流”世界发展,一定有主动的方面,是为“阳”,反之则为“阴”。所以,Logistics的理论和实践,将会收敛于阴阳五行;云云。
“敏思达”刘雪飞刘总说的好:PI很适合做顶层设计。PI,很好的理念,也确实可以充当顶层设计的思维“辅助线”。但是,“辅助线”要在未来清晰地划出现实轨迹,是需要沉淀的;而且,还要和其他替代方案(例如“物联网”、“数字化”,以及华为5G后面到底是什么,等等)竞争的;还要证明自己不会是20世纪曾经风靡一时的“世界语”,不是一个“兔角”概念。
最后,“乌鸦嘴”臆想一个反向指标,就是“日本现已成为全球第一个政府推动建设Physical Internet国家”。日本政府以及产业界,把战术推广到战略高度并沉醉其中,过往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彭程(“柚子投资”合伙人)
坦率地说,我主要觉得压根就没有这个市场。如果要说PI,快递很明显就是,但是要扩大很多,就没有可能。
Internet(互联网)是从底层规范了数据格式,并要求硬件层面(芯片和线路)都采用一样的格式。前期也是有几个协议,后面都被人多的TCP/IP打败。这种强制力,若要在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也能够实现,必须要有足够的线下号召力。
比如就“通达系”现在对外合作的方式,怎么整合中国零散的一千多万地运力?我觉得:能在物流某个细分领域里研究明白并且有能力实干的老板,也就一只手都不到。也许国内经济没有增长了,再内卷多几年,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这玩意,才有可能见着曙光。
行业视角:
白光利(北京物资学院物流与供应链校友联谊会会长/中仓协共配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信息学会智慧物流分会副会长/原“中粮我买网”副总裁/原“爱鲜蜂”高级副总裁/原“如风达快递”执行总经理)
听到Physical Internet这个名词,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新名词而已;第二反应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传统物流)。从最早的PD到现在PI——现在我们已经将PD理解成为“实物配送”,其当初就是物流的定义;PI,通俗理解为“实物互联网”(也有人译作“物理物联网”),我觉到可以简称为“物联网”,当然它已经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IoT了!
纠缠学术上的名词解释,对于业界的意义不大!更想说说所谓的“实物互联网”到底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推进?这里罗列下自己的简单看法——
1)PI技术应该是与元宇宙概念具有相通性;2)PI技术要与BIM体系能够串联;3)PI技术必须要反应现实;4)在现实中能够验证PI的模型搭建;5)单纯强调“P”与单纯强调“I”,都是不对的,就像当初的O2O一样,单纯强调线上或强调线下,都是不对的,应是线上线下的互动,“P”与“I”应该是孪生镜像关系;6)PI技术一定是和数字孪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7)PI技术要能够自我衍生,并且具有群体性的互动性;8)PI技术能够将产业贯穿,并且从教学端一直到实务端都能够打通。
从产业经营的角度,我们历经了流程化、信息化、自动化阶段,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正在全力打造智能化、智慧化场景,结合VR/AR、DT(数字孪生)等工具、设备,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将现实生活、工作场景虚拟化、数字化,以达到沉浸式教学、培训、工作,这才是PI应用的未来!
最终的世界,可能是现实与虚拟混合的世界。这个世界,将会彻底走向“现实要素数字化、数字世界虚拟化、虚拟世界具象化、具象世界现实化”。你只需要想象现实世界游戏化就足够了,也许你还不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一部分人乐此不疲!
名词本身不重要,做什么才重要!
于波(“大连市仓储与配送协会”秘书长)
只有Internet“信息互联网”,并不能真正完整地连接整个世界。世界毕竟是由物质组成的,物物的交换,物质位移的产生,既需要“Information”形式的互联互通,更需要“Physical”形式的互联互通,很多所谓“网络空间生存”的失败案例,往往不是信息连接保障不到位,而往往都是败在物流保障跟不上。
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物流智联化”。物流所包含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七要素的有效智联,只是对物流业的降本增效有益,还无法达到“实物互联网”的高度。“实物互联网”,应该覆盖供应链领域所包含的“采购、库存、生产、分销、物流、信息、金融”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的发展,既可以借鉴Internet“信息互联网”发展的模式和架构,同时又具备“实物互联”的诸多特性,整体而言,应该是创新大于仿制。比如Internet“信息互联网”,基本是由“实体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层级结构和“网络协议”来支撑;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的架构划分,可能是“不可移动基础设施(包含其运作),可移动物流工具(包含其运作),物流承载的实物(包含其移动与交换)”这三层,其支撑协议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为首选。
就像“信息互联网”是对电话通讯模式的革命性改变一样,“实物互联网”的雏形,可以发端于以集装箱运输为基础的多式联运物流。当然,其模块化、单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提升,是要对现在的多式联运做革命性的改变。
IoT“物联网”和Internet“信息互联网”,都是对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信息空间的网络工具。“实物互联网”需要“物联网”提供的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以及“信息互联网”提供的电子信息的储存、传递、检索等功能支持。
“实物互联网”运送的是实物,建设的难点却是在于标准,包括系列的物流硬件设施标准、运载工具标准、承运协议标准等,乃至模块化、单元化也是需要先定义好模块与单元的标准的。
“实物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并且实物的接续传递,运输协议的标准化和去中心化很重要,这正是区块链技术的强项,今后同样是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化货币的应用,也为“实物互联网”内的现金流提供了便利。
“实物互联网”的连接,“网络”、“节点”、“路由”、“运载工具”、“协议”等,同等重要。现在我们国家施行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是迈出了“实物互联网”的中国广域网的第一步,但真正的全球“实物互联网”,需要所有国家的类似的共同行动。
“实物互联网”,一“实”激起千层浪,“实”在值得物流届同仁深入学习与积极实践!
孙朝阳(原“谦鸣咨询”合伙人)
受全球性流行病、商业环境变化、新技术应用推动的影响,未来的供应链将具有三个特征:全透明无接触,高度自动化和数字化,在JIT基础上的风控调整。
一、面对疫情大流行造成的不确定性、无法旅行甚至无法去办公室的情况,公司管理人员更加需要了解全球供应链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的货物在哪里? 这个零件什么时候还有多少库存? 客户真正需要多少产品? 新供应商的质量是否像他们声称的那样好? 供应商能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承诺的数量吗?……
面对不确定性,“可视性”是提前准备和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快速反应的关键。技术和数字化,使供应链端到端的可视性,成为可能。社交疏离,使数据变得更加重要,进而使通过数字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更多控制——数字化供应链——成为趋势。这些控制,正在使无接触操作成为可能,并创造了流程改进的机会。
二、机器人不需要物理隔离、戴口罩或休假,公司也不必担心机器人生病。对工人健康的担忧、社交疏离的要求、因疫情爆发导致设施关闭的威胁,以及客户对其他人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担忧……所有这些,都促使企业必须寻找更多的方式,来实现业务的自动化。疫情下,机器人的优势凸显,而电商的竞争,进一步促进了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供应链自动化,在工厂车间、零售和电商配送中心、最后一公里配送,以及重复性白领工作领域,正在狂飙猛进。
三、从JIT中衍生了很多相关的管理理念,例如精益制造,例如几乎每个行业都在实施的六西格玛。JIT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制造和供应链创新之一,已经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尽管这种做法容易受到异常破坏性事件的影响,但它不会消失,公司会在JIT基础上进行风控调整。
白先卫(“河南省物流协会”副秘书长)
Physical Internet其实是物流人内心的向往,理论上也是降本增效的必经之路,但有两座大山或者鸿沟,让参与者望而止步或者无法逾越。
一是参与者出于对商业信息安全的谨慎考量,一般将其视为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商业秘密”,以企业性质做Physical Internet,外围参与者会顾忌被釜底抽薪掏空客群,市场影响负面大于正面。
二是政府主导参与的Physical Internet,参与者则又会担心税务等其他行政机构,采取手段探囊取物,而且,只要是政府主导或者参与的,落地可能性甚少,参与者失望大于希望。
当然,我的思考和看法,基本还都是基于底层逻辑和现状。
实操视角:
牟屹东(“韵达冷链”总经理/中物联冷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
我理解的Physical Internet, 是用设计互联网的思路来跑实体物流,在此基础(骨干架构)上,叠加生发出更多地新应用新场景。
基于这个理解,我更愿意将PI翻译成“实物互联网”,它是区别于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一个概念。PI所强调的,还是物流的架构与组织形式,IoT则是指将各种实物连入互联网,通过信息交互使实物更好的发挥效能,强调的还是信息采集、交互与控制,是更广域的概念。
按照上面的理解,抽象出PI底层思路,就是:1)将物流容器单元化、小型化;2)路由规划,以最小单元为单位,多路径、分布化、动态化设定;3)信息交互协议统一化,并为所有物流参与者所接受。如此看来,海运集装箱系统,就可以当做一个演示版的PI系统,无非就是容器过大了一点;铁路系统的货车编组,也有类似之处。
再作进一步推想:如果把标准物流单元,设定为邮政1号纸箱(530*290*370mm),把它作为PI上的一个实体包,通过条码或其他手段,为其赋值路由信息,然后将它扔入一个高速管道网络中去,它就会在每一个网络节点上,被自动拨到合适的下一节通路中,并最终按时到达目的地。这好象就是快递现在在干的活呀。
中国是电商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为电商服务的物流系统,是最接近PI理想的系统。因为商品的体积和重量有限,容器可以做小(虽然我们的容器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多的工作可做),而且内容物是成品不用再组装,所以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多路由可能性。但其总的通路还是基本一致的,不可能太绕远,因为实物运动所消耗的资源成本较大,耗时较长,很难想像为了平衡负载,让西双版纳发出的包裹先去拉萨再到西宁,最后经呼和浩特到北京吧,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难让这种操作成为常态。
是否会出现一个类似国家电网的机构,把全国网络统一管控起来,给出一个统一价格,而不去区分包裹的实际运行里程呢?这个机构还真有,它叫“中国邮政”。
我认为,PI的理念用来设计某类特定物品的物流系统时可以参考,用来设计广域全品类物流系统时很难应用。究其原因:
其一,Internet(互联网)与Physical Internet(实物互联网)的搭建与运转成本,完全无法比较。信息互联网的建设与维护,虽也耗资甚巨,但与实物互联网所需要的资源比起来,那是几个数量级的差距。耗费天文数字建设起来的实物互联网,如果没有天文数字级的“标准包”在上面运转,成本是低不下来的。
其二,更重要的,是信息互联网的在途时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不同数据包怎么跑,也不会有多大时差,可是实物物流跑不同的路由,时间差就很大了,难以实现分进合击。
其三,最核心的,信息文件有一个标准化的组成单元叫“字节”,大量的字节根据规则连缀起来就是文件,所以海量的、内含一定字节的标准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可以迅速组成完整的大数据文件,成为传递的有效标的物。而实物包里的零配件,是不可能在目的地迅速拼接出大型成品来的。信息互联网不光实现了单元包的标准化,也实现了内容物的标准化,这才是它能成长起来的根本。而实物互联网只能实现单元包的标准化,无法实现内容物的标准化。对于大多数需要物流的物品来说,只要其体积或重量超过了单元容器的限制,就不能进入这个网络了,要放大容器以容纳大多数的物品,那就又成集装箱了。
一个在经济性上无法促进实物的价值实现,一个无法让货主方节约供应链成本的系统,很难有所发展。
张金连(“英赋嘉集团”董事长/“大恩物联”总裁)
我做了近30年的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3PL)特点,就是整合自身或外部的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基于供应链全环节的物流服务,具有很强的非标准化属性。
说起前些年的三方物流,它具有三个明显的功能:运力安排、垫资和服务。近些年,随着快递/快运的迅猛发展、快递网络和快运(小票零担)网络乃至快线(大票零担)的逐渐合并,以及各枢纽节点的打通,一张大网似乎正在慢慢形成。如果再加上科技的助力,也许这就是未来所谓的PI网络吧。
随着效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网的出现,传统三方所依赖的“运力安排”职能,必然会走向弱化甚至消失。“新三方”必须在新的时代,找到它新的位置。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物流”,重新定义“物流”。
今天的物流,显然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仓储运输收货送货,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职能。回归到传统三方物流的“三大功能”:“运力安排”之外,“垫资”显然不是我们这些民营物流创业企业的强项(辛苦十年二十年,滚出一堆应收账款),最后只能在“服务”上找出路。
记得前些年讨论“新物流”,“棋盘资本”创始人马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物流的“三重性”》,说是物流除了“物的流通”的天然物理属性外,还有第二重属性“数据属性”,并“由数据链接衍生出物流的第三重属性(服务属性),在物的物理流通过程叠加服务甚至文化的增值”,因为有了物流自带的“数据属性”,物流服务商可以“对物流‘入口端’的物品追本溯源”,可以“陪伴和见证了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比客户更了解他的客户,比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自己”。
我并没有马宏马总的所谓物流将是“诗和远方”的浪漫,但十分认可“新三方”将更多“服务属性”的断言。服务一定藏在产业供应链里,“新三方”的利润来源,在产业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之上。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包揽一切,必须聚焦专注某几个产业领域,真正做深做透。
张晓宇(“八达物流集团”董事长/“八方急速科技”董事长)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难以预测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恢复活力的周期必定延长,新生系统的出现及自然生存环境的挑战,对社会各行各业寻求生存发展,提出了崭新要求。
时下无疑是中国物流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物流正在向科技型有序转型,这对物流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以为:除物流行业大中台的科技赋能型和数据赋能型企业外,应该广泛引导更多的物流主体实业公司,参与到行业的科技化转型中来,这样才能加速物流全行业的科技转化。未来物流业的科技发展,需要落实到每个实际参与的企业,落实到每个物流环节的参与者,需要科技到人、科技到位。
Physical Internet,以我简单的理解,是以后货物的运输,就像信息的流动一样。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未来发货,可能就如同发送电子邮件一样——收货人下单后,并不知道你的这批货物,从发送到收到,经过了多少个系统处理器,经过了多少家物流公司的运营网络,进行周转、接驳、存储、投送,等等;但是,它就是通过最高效便捷、切实可行的方式,达到你的手上。通过这种方式,PI(“物理互联网”)实现了全面的水平和垂直的协作,整个网络取得了巨大效率。
要形成成熟的PI网络,想必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作为传统物流企业,“物流+互联网”是必然趋势,必定是在横向纵向延伸、线上线下融合,以及构建平台化联盟的整合浪潮中,不断前进。过程中,有效整合资源和信息是难点,但却是步入产业互联网直至Physical Internet的必经之路。
徐赛花(“金润二当家供应链”董事长/“金润保理”董事长)
Physical Internet, 一个舶来词。不管如何翻译,从英文原意理解,就是“实物互联网”(这是我比较认可的一种翻译)。相对于互联网而言,PI更专注的不是天上的云,而是地上的实物设施,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实物,通过各个标准化的节点互通互联。我想这是PI的核心,也是我们熟悉的智慧物流、现代化物流、数智化物流的另一种演绎方式。
我认为:PI概念更容易理解,比“智慧物流”等概念更加具象化。从字面上来理解,要实现实物互联网,不仅要在信息和数据上,实现互通互联(这块大家比较熟悉,不展开讨论),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实物的标准化——
1)货物标准化:就货物本身而言,要把不同货物分门别类,如冷链/危化品/普货/大件等不同类型的物品,然后按照货物类别,分别制定出可流转的拆分标准,这些标准应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可被用于物流定价。这是把物流中的“物”,首先标准化;
2)物流节点(货仓)标准化:货物流转过程中,各个节点(货仓)要有全球统一的仓储标准;
3)货物运输过程标准化:就是运力标准化及运输过程的标准化,不同类型的货物,采用全球标准化的运输工具、标准化的运输保护,以及标准化的运输时效,类似互联网的TCP/IP等普适性的协议公约,也类似银行间的SWIFT组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有一个公认的清结算标准和系统。如果物流要实现全球互联,就必须建立一个类似SWIFT的国际公认的实物互联网的标准和系统;
4)要实现PI,还需要有一些关键技术(如大数据、AI、区块链、数字孪生等)的运用,才能确保物流所需的人、仓、运输工具等关键要素,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和资源最优配置。
PI是物流的行业理想,也是逐步的实现过程。大家熟悉的“四方物流”模式,已经在局部践行这个理念——在限定的货物、局部的区域内,建立了信息、数据和物流资源的共享平台。如果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实物互联网,个人认为:需要国家出面,指定一个责任单位,负责与其他国家的相关责任单位,一起来共同制定一个“PI公约”,然后在各自的国家中实施推广。
个人认为,让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国家牵头,推进PI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中心,也许国家队“中国物流集团”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吧。
万益锋(原中交协冷链委秘书长/“阿格乐供应链”创始人)
针对物流业提出的PI(Physical Internet),大致理解为物流设施的互联网络,应该相差不远。
PI概念很有远见。一方面,是硬件的信息标准化,自动化、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让PI的落地实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是我们国家庞大的物流需求产生的巨大市场规模,使能够带来更好经济效益的PI的实际应用,具备了商用的基础。可以说,PI理论虽然诞生在国外,但在中国,应该更最具有实践的基础。
但PI若要真正在中国落地开花,个人认为可能是两个极端走向:一是单个企业内部,追求完整的PI是其必然的诉求;一是放大到多个同行或者上下游企业,要实现社会化的PI,千难万难。
众多实力派企业在看好某类物流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快鱼吃慢鱼”、通过“合并同类项”,以规模效应来扩大标准化,获得经济效益。就“正在遇见的革命”的命题而言,当前最完整实现的,无疑是各大快递企业,已然组成了一个个全国性的“PI”,已然实现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交付,得益于日益高涨的电子商务交易,快递领域的“PI”,仍在不断延伸扩大之中。在这个网络中,货/人/车/仓/末端交通工具/驿站等,以及其中使用的各类工具,都已链接在了一起,通过PI,顺利完成交付。
再小一点的,一些局部区域性物流(我们姑且叫它“城市物流”),也做的不错,比如一些落地配企业(目前团购普遍使用的物流方式)、一些港口城市的物流体系等等。但要再进一步,实现社会化PI协同,这就涉及到更深的利益与社会问题的屏障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可见的未来,似乎也很难解决。
从当前中国经济特点和疫情防控现状,以及商品销售的波峰波谷等视角来看,PI的大力拓展,又刻不容缓。PI的发展和实施,能够有效地化解物流波峰波谷的资源占用弹性问题。PI的实施,起于规模,实现后又可以反哺个性化物流,特别是在应急应用层面,很值得政府和有社会责任的规模化物流企业重视。
潘炜(“启橙中国”创始人兼CEO)
我想就当下现实,说说“PI的局部实践”——
假如PI真的建成了,疫情当下的今天,我们绝对不会为了“如何保供”这些事情而发愁了——PI会将“蔬菜和水果”这些“奢侈品”,在我们规定的时间,以规定的方式,送到家门口,再关一个月也无所谓了。所以,PI是一个物流和供应链的理论模型和进化方向,从政府层面来说,更是一个宏观规划,PI也是人类“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设施,对提升全社会物流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冷链物流实现PI的挑战和机会,理想很大。回到当下,我们还是先把抢菜的问题解决——
就标准化容器而言,我们目前托盘还不能够全国统一,车辆不能全国统一,如何奢谈PI?商品相对数据,中短期内,也是无法标准化的(看来只有3D打印,可以彻底改变制造方式和流通方式),生鲜市场尤其如此,蔬菜的多样性/季节性/消费高频/低价值/短保质期/高损耗/单位购买量少……等等特点,导致商品本身标准化程度低;
再从需求端来看,诉求极其简单和清晰,一次配齐,每顿有菜/肉/饭。满足上述需求的流通环节的容器标准化和包装的标准化是难题:对于B端而言,托盘和周转箱首先需要标准化;对于C端而言,在双碳目标下,可回收重复利用的标准化保温箱更是挑战,疫情期间,假定用保温箱,消杀问题又如何标准化?用塑料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加快思考和实践的。
从开放高效的节点来看:PI相应的ISP是物流网络企业,各物流网络企业在自己的网络(局域网)内,PI可以实现,即局部帕累托最优,但对于各物流网络企业来说,比如顺丰/京东/菜鸟这些全网型骨干网络,节点交换的网络体系,本质上是企业的竞争壁垒,必定存在排他性,是专用和封闭的,资源和能力不能社会共享。对于冷链物流而言,由于冷链的重资产属性,开放/高效/共享/标准化的冷链设施,首先可以满足流通环节的各项功能性需求(存储/分拣/包装/配送等),实现质量可控和交付的标准化,同时,开放/共享的冷链物流设施,可以提升冷链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全社会整体的物流成本。疫情之下,建设分布式的冷链物流节点,通过标准化的网络协议,实现互联互通,对于提高交付的可靠性,具有现实可行性。封闭企业专属的冷链物流节点,可以通过全社会其它节点的功能,替代实现链条的完整性,提升在疫情这种应急情况下的韧性,菜在哪里仓储和分拣就不是问题,不必担心个别冷库被封的问题。只要有开放共享的冷链物流节点,全社会就是一盘棋。
从网络协议来看:就组织方式来说,互联网是以社会化方式来组织的,实体物流则还是以企业为主体来组织的,网络协议涉及企业商业机密,是企业的私有产权,只有开放带来的可实现的收益远高于成本和风险,才会实现互联互通,所以,PI就全社会层面而言,是需要国家推动和引导的。当然,类似“中国邮政”这样的国家基础设施,在局部和末端是可以共享的,这是例外,它体现了“公共产品”和“非竞争性”,但其效率低下也是众所周知的。就疫情防控而言,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恐怕不是一张“老式”通行证能够解决的吧?至少也可以搞个带有“活体检测”功能的人车实名认证吧——和核酸检测联动,线上发放,全国联网。如是,效率高、成本低、不容易被伪造,买菜车辆全国联网查询,“菜查查”一出来,会极大减轻大家的焦虑,还特别应景。
从冷链物流这个角度讲,PI并非革命性的概念,而是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当下的实践,容器如何加快实现标准化?冷链物流设施如何实现通用、开放和共享?如何实现标准化的接入?……从而不断提升物流效率,不断通过局部优化,实现全链条和整个系统的优化。在特定区域、特定范围和特定链条内,实现PI理想,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努力的。我相信:冷链物流实现PI后,经济价值会非常高,这也是所有冷链人的梦想。
在冷链物流这个领域,“启橙中国”所提供的冷链基础设施,就是冷链物流的关键节点,具有通用/开放/共享的特点,满足生鲜供应链“三高一低”的目标:即高可靠性(合规/安全/温度/质量可控)、高效率(服务生鲜的高流量和高周转)、高柔性(温区和面积可变,服务变化的需求)、低成本(标准化/通用性/全社会资源共享,实现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综合成本最低)。满足不同生鲜场景的“启橙中国”,就是支持实现冷链PI的关键节点,同时将数字化赋能客户,为客户的作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可靠的共享基础设施,实现全链条协同。“启橙中国”从核心城市的冷库布局开始,将最终实现全国冷链设施联网,从而搭建冷链设施的全国性PI网络。
最后从政府层面,提三点建议:一是各政府和行业协会,需要制订十四五PI发展规划,以此作为抓手,实质加速推动和落实全行业标准化工作;二是建立全社会PI参与者的利益分配机制,做好前期研究,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和仿真,为全社会推行PI打开一条探索之路,以提升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三是考虑实现全球性PI与各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抓紧制订相应的对外投资标准化工作,结合一路一带的国家战略,避免对外投资中的重复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曾小兰(“易速医药冷链”创始人)
就如同生物从单细胞进化成现今的物种,就如同人类从走路骑马升级到今天的坐上飞机火箭,从Internet(互联网)和IoT(物联网)诞生之日开始,Physical Internet(PI,物理互联网)其实已经在演化的路上了,只是版本不一样,迭代的速度和方向受到环境(自然选择)、自身需求(遗传基因)和技术工具(变异)影响而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记得最早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且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这就是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网络Arpanet(阿帕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从起初的4个节点,一年后就扩大到了15个节点。
后来,就慢慢进化出了包含了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四层体系结构”的网络通讯协议(TCP/IP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从此,全球需要联网的通信设施,都遵循这一规则,用上了同一种语言,全球互联网及其相关的经济体,便快速发展了起来。
疫苗事件后,医药相关部门加强监督药品的流通质量,需要检查监督冷链药品存储、运输的环境温度,温度数据需要保存5年。当规范问题已经不止关乎企业成本,而是关乎生死之时,医药相关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则,用上物联网温度监控设备。像我们“易速医药冷链”这样的、提前布局并一直坚守的医药冷链物流及相关企业,也就获得快速发展。新冠疫情后,人类的生存环境更趋恶劣,资源日益匮乏,这就又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保护环境和资源,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气候目标……
消费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解决行业痛点,满足客户需求,创造社会价值,提高企业效益。“淘宝”也是利用了互联网、物联网及其他技术和工具,把批发市场模块化、标准化、透明化地搬到了线上,快速发展了起来。
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链数智化共识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在搭建线上“人/货/场”场景和生态,标准上线/客户上线/员工上线/上下游上线/产品上线/管理上线/流程和服务上线,将逐步完善线各节点、各主体、各服务的线上数字身份信息,让身份和数据快速进行互联互通,高效收集/反馈/计算/预测/决策/执行;同时,高效整合和共享互联互通,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顺天道,应人道,得正道!
陆小建(“道裕物流”创始人)
Physical Internet因为时势未到而搁置多年,今番再度引发关注,应是趋势理念和现实需求的再次邂逅吧。
Physical Internet(PI),应该是两个事物的集合:物理性(P)和网络性(I)。
前二十年的Internet大潮,商品买卖,由众多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物理的供销系统串接,改为生产者/消费者直接通过Internet 对接。当时众多供销环节的从业者,本身也具有多样性和非标准化,其中的最大创新,就是商品流通路径,由原来的“集供—>集采—>分销—>自提”模式,变成了“单销—>单送(送货上门)”模式。这就是互联网的巨大魅力所在,它也意想不到地造就了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商品交易的物理性和网络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未来二十年的Physical Internet,人类尝试再次把物流的物理性和网络性进行结合,构建又一张包含了天网/地网/水网/铁网的实体大网。快递的蓬勃发展,带来物流系统的彻底洗牌,但门到门之间,物流参与者依然众多,物流单式运输必定向多试联运方向转化:电商直播的发展,带来物流配送的前置——海外仓+当地快递;产业西部转移,带来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甚至公铁江河海的联运发展……
Physical Internet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依然众说纷纭,尚无一种说辞,能给人恍然大悟的惊喜。PI不应只有单一主体,也不是三三两两几个垄断性实体;PI针对着集合在系统里的所有参与者(包括服务商/运输商、物品本身/运输工具等等),是运输模式网格化等等的重新定义编码并对运输系统的重新编程;PI是在寻找物流系统的最终底层逻辑和特殊算法,在这个网中通过自身编码自运营,从而达到最终无需人力、用户到用户传输系统。如果只是就Physical或Internet单方面思考,都是对PI这一物流变革的割裂思考。
“道裕物流”专注探寻物流的底层逻辑,从而构建了一个行驶在水面上的“货拉拉”。“道裕物流”APP,经过4年时间的研发打磨,目前已进入市场化,帮助船主在一个平台上“滴滴打货”、自由挂牌买卖船舶,并以镇为单位探索加盟商模式,重新定义物流的交易模式,以期架构一个所有参与者共生共存共赢的极简交易模式。
黄影明(“元初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口岸协会科技分会副会长)
Physical Internet于我们这一代人,也许很难做成。
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几十年的成就和经验,束缚住了。面对新科技、新模式、新思维的挑战,40岁以上的业内人士,需要有极其强大的自我革命的愿望!
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行业管理团队身上,更为合适,90后、00后,甚至10后,时间可能需要再花上十年二十年……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资源、经验、能力,尽快赋能给他们,帮助他们实现行业的变革和创新。
这是一个新世界,首先需要打破的是枷锁,是我们的习惯、“人我”和傲慢!
春节也送货?!超20家物流企业春节服务安排出炉!
1973 阅读顺丰133亿件、中通340亿件、圆通266亿件、韵达238亿件、邮政180亿件……全年快递业绩出炉!
1838 阅读中国物流集团2025发展战略发布
1389 阅读AI 赋能供应链,从价值创造到未来引领
1142 阅读年营收49.6亿元的海康机器人IPO有新动静,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
1117 阅读上线首日,京东快递凌晨即送达手机国补第一单!已支持全国所有上线省市!
967 阅读货车司机准驾年龄放宽至63岁,大家还继续干么?
870 阅读2025年1月13日-1月19日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情况
845 阅读超越最优解:数据与算力时代运筹学新范式
798 阅读2025年京东物流昆明大件宅配、京东帮资源招商
791 阅读